針床測試就是通過帶有彈簧的探針連接到電路板上面的每一個檢測點。彈簧使每個探針具有100 - 200g 的壓力,以保證每個檢測點接觸良好,這樣的探針排列在一起被稱為"針床"。
一般情況下,在檢測軟件的控制下,可以對檢測點和檢測信號進行編程,檢測者可以獲知所有測試點的信息。實際上只有那些需要測試的測試點的探針是安裝了的。盡管使用針床測試法可能同時在電路板的兩面進行檢測,當設計電路板時,還是應該使所有的檢測點在電路板的焊接面。針床測試儀設備昂貴,且很難維修。針頭依據(jù)其具體應用選不同排列的探針。
一種基本的通用柵格處理器由一個鉆孔的板子構成,其上插針的中心間距為100 、75 或50mil。插針起探針的作用,并利用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或節(jié)點進行直接的機械連接。如果電路板上的焊盤與測試柵格相配,那么按照規(guī)范打孔的聚醋薄膜就會被放置在柵格和電路板之間,以便于設計特定的探測。連續(xù)性檢測是通過訪問網(wǎng)格的末端點(已被定義為焊盤的x-y 坐標)實現(xiàn)的。既然電路板上的每一個網(wǎng)絡都進行連續(xù)性檢測。
但是目前而言,針床測試已經(jīng)很少使用,因為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影響工作效率。
所謂的針床測試其實就是針對每1個種類PCBA,制作專門的針床夾具,通過ICT測試儀進行PCBA的電性測試.
由于針床的測試速度快,并且相比AOI和AXI能夠提供較為可靠的電性測試,所以在一些大批量進行PCBA生產(chǎn)的企業(yè)中,成為了測試的主流設備。但是,針床有這很多重大的缺陷,這些缺陷包括:
接下來就一一介紹這上個缺陷:
既測試反應速度慢:
因為為一塊PCBA制作和調(diào)試ICT針床夾具,往往需要花費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
制作費用高:
每次都要有針床夾具的制作費用.對于一些研發(fā)類和對市場敏感度較高的企業(yè),往往在急切研制和推出新產(chǎn)品時,ICT針床夾具無法及時上馬,或者頻繁的產(chǎn)品更新,造成大量ICT針床報廢產(chǎn)生極大的成本浪費。
操作繁瑣:
產(chǎn)品線過于寬大,導致需要大量不同的ICT針床夾具,使得操作步驟變得繁瑣.